
列宁格勒地图,列宁格勒地图位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列宁格勒地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列宁格勒地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闪击苏联初期,曼施坦因在迪纳堡作战时是如何思考的?为何要攻占迪纳堡并固守6天呢?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突击力量,分第41摩托化军左路、第56摩托化军右路攻击苏西北方面军。曼甩锅的第56摩托化军下辖第8装甲师、第3摩托化师、第290步兵师和党卫军骷髅师。首要的任务为突入苏军纵深,占领杜比萨河渡口,进而攻占西德维纳河上的迪纳堡,替北方集团军群打开向列宁格勒进军的通道。
回忆录中曼甩锅这样回忆,第56摩托化军必须在头几天突入苏军纵深80公里,占领艾罗加拉附近的杜比萨河渡口,再不顾及友邻是否与他保持协同,孤军深入夺取西德维纳河上的桥梁,攻占迪纳堡。
进攻前,曼甩锅回答他人疑问时,曾言道如果四天之内到不了迪纳堡,德军就无法指望完好无损的占领渡口。
曼甩锅在德特种部队勃兰登堡步兵第800团的化装奇袭下,于6月26日晨完整的夺取西德维纳河上的公路桥,黄昏前渡河建立桥头堡,进至迪纳堡城外。甩锅帝这一行动耗时四天零五小时,直线距离300公里。
但甩锅帝宣称26日即夺占迪纳堡,纯属脸上贴金,苏军的反击当日就让他的第8装甲师退回桥头堡阵地,以后德军也一直面对着苏军的持续不歇反攻而陷入自保状态。
在苏第11、27集团军步兵和第21机械化军坦克6月26-7月2日的反复冲击下,第56摩托化军万般艰难的守住了阵地。曼甩锅妄想凭一己之力攻向列宁格勒,自我安慰自我吹嘘,“运动速度就是安全保证”的曼甩锅在随后的孛利奇之战就被***的甩了一巴掌,靠空军空投补给后撤40公里方保全一命,让他向***、勒布保证不再单独前冲超过100公里。
从地图上来看,德维纳河是包围列宁格勒的一个天然屏障,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要想进攻列宁格勒,就必须渡过德维纳河。而德维纳河是一条大河,在苏军的防御下强渡这种大河不仅耗费时间而且会遭至严重的损失。所以为了尽快渡过德维纳河并不给苏军在此建立防线的时间,就必须尽可能的利用德维纳河上现有的大桥向对岸运输兵力,这是德军突破这个天线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而这些大桥就在迪那堡。所以曼施坦因率领的第56装甲军的作战任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夺占完好无损的迪那堡渡口。
至于曼施坦因在占领迪那堡后在那里停留了近一周时间的问题,则并不是曼施坦因决定的,而是执行的他的上级发来的命令,即第4装甲集群司令部。命令让曼施坦因的装甲军扩展迪那堡的登陆场,守住渡口,等待左翼的第41装甲军和右翼的第16集团军的到来。显然这是让曼施坦因转入防御,装甲集群司令部担心在曼施坦因的56装甲军和后方的德军部队之间的残余苏军还未肃清之际,让其单独继续深入进攻,无疑将冒巨大的风险,严重的话可能会遭到覆灭的危险,因为一旦56装甲军继续深入并陷入合围,后方的德军部队根本来不及前往解围。
最终曼施坦因的装甲军在迪那堡转入了防御,直到6天后友邻部队也渡过德维纳河后,曼施坦因的装甲军才开始继续前进。第4装甲集群的两个装甲军再度可以一起协同作战,发挥整体作用。不过曼施坦因本人对于坚守渡口,等待友军的命令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此举给了苏军以从混乱中恢复的时间,使苏军在后方得以加固防御,德军失去了一个扩大战果的有利机会。
曼施坦因认为深入后方的装甲军或者装甲集群的安全主要是依靠其本身的机动,一旦停滞不前便会很快遭到敌军预备队的四面围攻。所以他认为他的装甲军不应停下来,而是应该继续前进,给后方的苏军造成更大的混乱,无法重建防线,加快德军的推进速度。不过曼施坦因也承认单独让一个装甲军深入苏军大后方作战所承受的风险是巨大的,为了安全起见,他认为应该将左翼的第41装甲军迅速更改路线,直接从迪那堡渡过德维纳河,和第56装甲军合为一处,再次组成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向前推进,后面的苏军则交给步兵处理。
曼施坦因的想法存在一定的冒险,但是风险和成果是成正比的,不过介于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也许只有在军事上冒一定的风险才有可能在苏军该没来得及做出有效反应前就通过一场快速进攻占领列宁格勒,取得北方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曾经的欧洲大国波兰是如何沦落到被俄、普、奥瓜分的?
波兰多次被瓜分,首先就是自己作孽,其次就是肥肉当前,恶狼难挡。16世纪开始,波兰成为了东欧地区的封建强国,然而后来,波兰却被沙俄、普鲁士与奥地利帝国瓜分,造成如此悲哀的原因只有两个:
第一,波兰的国力不断衰弱,给了敌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第二,波兰的战略位置重要而且***丰富,一直都是周围强国垂涎的对象。
历史上最强盛时代的波兰,不仅是如今的波兰本土,还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广大地区,是欧洲第三大国。然而17世纪,波兰的农奴制不断强化,国内封建割据愈演愈烈,“自由选王制”使得波兰王位更迭非常频繁。其国内的混乱导致波兰的国力不断衰弱。
波兰地处北欧、东欧、中欧与西欧的交汇之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当时的欧洲,沙俄为了寻求在大西洋、黑海的出海口,而将波兰视作眼中钉。而普鲁士希望与东普鲁士连成一片,挡在中间的波兰自然变成了障碍。老牌帝国奥地利,在与普鲁士的争斗中丧失了西里西亚,为了遏制普鲁士也不得不对波兰下手。
1772年,普鲁士、沙俄与奥地利在彼得堡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沙俄占据了如今的白俄罗斯与一部分拉脱维亚;普鲁士占据了波兰的西北部;奥地利占据了加里西亚与波兰南方。
波兰丧失了三分之一的领土与人口。
法国大革命之后,波兰爆发了起义,希望收复失地,然而反而导致了沙俄与普鲁士的再次入侵。1793年,沙俄与普鲁士签订条约,沙俄得到了大部分的乌克兰与立陶宛,而普鲁士将边界再次东移。
1795年,为了“防止波兰残余势力崛起”,沙俄、普鲁士与奥地利决定完全抹去波兰。就此,波兰在地球上消失了长达123年,沙俄得到了波兰的62%,奥地利得到了18%,剩余20%落入了普鲁士手中。
波兰曾经在中世纪的欧洲也相当强大,在16世纪时,领土包括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东欧大片土地,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弱国,可惜,到了17世纪,西边的普鲁士、东边的俄罗斯不断崛起,而普鲁士和沙俄又是对领土扩张特别痴迷的国家,尤其是普鲁士,完全是一部军事机器,紧接着,波兰就开始了悲惨的命运。
而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胁,波兰内部确实个极其松散的封建割据状态,波兰有一个几乎权力无限大极其讲究“民主”的议会,这个议会实行自由否决权制(一人不同意议案就不得通过),还有一个需要选举产生的没什么大权的国王,30多年间出现了11个国王,国家力量四分五裂,最终在俄普奥的***下,不断被蚕食。
1772年,俄普奥第一次组成联盟,他们自行制定了抢占波兰领土的方案,波兰议会在三国***威胁下,不得不同意,这次波兰失去了十分之三的领土和三分之一的人口。顺利吞并极大地***了三国的胃口,仅仅过了20年,1792年,沙俄和普鲁士分别从东西向波兰进攻,波兰战败,然后又被两国割走了40%以上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又过了三年,俄普奥又迫不及待的把波兰剩余的30%不到的领土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割走,波兰就此亡国。
亡国了100多年后,在一战结束之后,俄普奥三国中,德国战败,奥地利解体,沙俄发生革命,波兰在其他列强的支持下复国,通过努力还获得了一个出海口。二战时期,苏德两线进攻,波兰再次亡国。二战结束后,德国领土被大幅缩减,波兰再次复国,并逐渐成为东欧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列宁格勒地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列宁格勒地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biespreferorganic.com/post/9094.html发布于 04-11